在皖东大地的沃土上,定远黑猪已繁衍数千年。这种被当地百姓称为“土宝贝”的牲畜,不仅承载着定远县的养殖记忆,更以其独特的肉质成为江淮地区饮食文化里的“活化石”。
追溯定远黑猪的养殖历史,最早可至秦汉时期。彼时,定远作为中原农耕文明与江淮游牧文化的交汇地,百姓便开始选育适应本地气候的黑猪品种。明清时期,定远黑猪凭借耐粗饲、抗病强的特性,成为农家必备的“聚宝盆”——农忙时吃野菜杂粮,农闲时出栏换粮,一头黑猪往往能撑起一户人家半年的生计。老人们回忆,过去逢年过节,杀一头定远黑猪是最隆重的仪式,肥瘦相间的肉炖在铁锅里,香气能飘满整个村落,那滋味是任何外来品种都替代不了的。
这份独特的风味,源于定远黑猪天生的“肉质基因”。与速生白猪相比,传统的定远黑猪生长周期长。在缓慢的生长过程中,肌肉纤维里沉淀了丰富的脂肪,形成均匀的“大理石纹”,烹饪后口感细腻多汁,无论是红烧、清炖还是制作香肠,都自带浓郁的肉香。经检测,定远黑猪的肌间脂肪含量达3.5%-4.2%,比普通猪肉高出1-1.5个百分点,且富含蛋白质、氨基酸等营养成分,这也是它能成为“江淮第一肉”的核心密码。
然而,随着工业化养殖的冲击,定远黑猪曾一度面临“断种”危机。20世纪末,速生白猪以生长快、出栏率高的优势占据市场,许多农户放弃养殖定远黑猪,纯种黑猪数量锐减至不足千头。为守护这一珍稀地方品种,定远县委县政府从2010年起,打响了一场“物种保卫战”。
首先,建立“保种基地”筑牢根基。联合农业科研机构,建成省级定远黑猪保种场,划定300亩核心养殖区,筛选200头纯种黑猪作为“基础种群”,通过科学选育确保品种纯度。同时,设立专项保种资金,每年投入超200万元用于新品系培育、疫病防控和技术研发推广,避免品种退化。
其次,“政策护航”激活养殖热情。针对农户养殖顾虑,政府推出“三补一免”政策:养殖纯种定远黑猪的农户,每头能获得200元良种补贴;建设标准化猪舍的,按面积给予每亩5000元基建补贴;参与养殖保险的,保费由政府承担80%;同时免费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,从饲料配比到疫病防治,全程有农技员上门指导。此外,还成立定远黑猪产业协会,整合养殖、加工、销售资源,让农户“养得好、卖得出、能赚钱”。
如今,这场守护换来了丰硕成果。截至2024年,全县定远黑猪存栏量突破5万头,年出栏量达3.2万头,建成规模化养殖基地18个,带动2000余户农户参与养殖,定远黑猪产业总产值突破8亿元,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“特色引擎”。同时,为适配不同市场需求,2024年6月成立“定远猪”提纯新品系培育与共建产业研究院,启动“定远猪”新品系研究工作。2025年1月底新品系一代出生,料肉比由传统纯种猪的5:1提高至2.37:1,平均生长速度提高20%以上,最快生长速度较纯种猪缩短3个月,仅用6个月可达到200斤。除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新品系的培育,定远黑猪的“产业链”也在不断延伸。县农发集团已建成卤味加工厂,正开发黑猪肉香肠、腊肉、真空冷鲜肉等20余种产品,精心打造“定远黑猪”国家地理标志品牌。
从千年养殖史中的“农家珍馐”,到如今产业链完整的“产业新宠”,定远黑猪的蜕变,是地方品种保护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。在政府的守护与市场的助力下,这头“黑宝贝”正以更鲜活的姿态,续写着属于定远大地的味觉传奇。(县种畜场)